導演蘇菲亞柯波拉當然算是一位「坎城女」,她的《凡爾賽拜金女》是2006坎城影展開幕電影;2017年《魅惑》拿到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當然,有不少人質疑蘇菲亞的實力,而今年她的《貓王與我》,又在坎城影展引起話題:這部電影拿到了坎城影后的殊榮,而許多批評質疑,女主角卡莉史派妮真的有資格拿到這個獎嗎?當然,這些質疑裡,一定少不了要將蘇菲亞柯波拉拖下水。
事實上,即便觀眾不知道《貓王與我》是蘇菲亞的電影,這部作品也絕對是一部爭議電影,它可能會讓一些觀眾看得很不舒服;讓許多觀眾期待落空。但是,這正是無懼爭議的蘇菲亞柯波拉,刻意而為的創作。
《貓王與我》的原片名是「普莉西拉」(Priscilla),這是貓王之妻普莉西拉普里斯萊的名字,這部電影也以普莉西拉做為主角。從這個角度,台譯片名似乎翻譯地並不準確,多了一個貓王,還加在「我」(普莉西拉)之前。
但意外地,這個譯名其實更接近電影的本意:貓王在這部電影裡無所不在,永遠存在於普莉西拉之前,而做為主角的普莉西拉,不過是「國王的妻子」罷了。
由女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執導的《貓王與我》,劇本由蘇菲亞本人改編自女性編劇珊卓哈蒙在 1988 年改編自普莉西拉本人自傳的電視電影《貓王與我》——這可能是中譯片名的真正來源。蘇菲亞自編自導,看起來她有完整的創作空間。那麼,改編自搖滾之王妻子生平的故事,想必蘇菲亞應該會放進大量的女性元素,強調普莉西拉在貓王陰影底下的自主自立嘗試,試圖彰顯這位十四歲就與貓王結緣的女子,如何擺脫「王之妻」的陰影所作的努力。
如果你想看一部女性自強電影,很有可能會失望。這部電影並不如上述一般,是弱女子在柔順外表下爭出頭的電影。事實上,普莉西拉在整部電影裡都很「影薄」,她是貓王艾維斯的小情人,無怨無悔地跟隨著他,滿足他的欲望,聽從他的掌控。觀眾可以看到的是貓王持續不斷的控制與情緒勒索,這讓沒有貓王存在的畫面裡,他也無所不在,而我們看不到普莉西拉的心思,甚至看不到她對這種全面掌控的有毒關係,有憤而起身的反抗。
這很難想像會是一部女性導演的電影,因為《貓王與我》看起來一點都不「進步思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傳奇女性在傳統作品裡常見的受苦模樣,《貓王與我》似乎沒有試圖翻案普莉西拉的形象,沒有讓她從「被害者」翻轉為「默默反抗卻屢屢失敗」的「烈士」形象。可以想像,《貓王與我》會受到排山倒海的批評。
更不妙的是,這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蘇菲亞的成名之作《愛情不用翻譯》:年老的五十三歲比爾莫瑞與十九歲的史嘉蕾喬韓森之間發生了一段忘年柏拉圖式之戀,這似乎代表著蘇菲亞本人對老男幼女戀的怪異癖好。
蘇菲亞確實是大膽的,因為她對《貓王與我》的主張處理得很隱晦。蘇菲亞並不想顛覆歷史,她不想無視普莉西拉本人對貓王的情深義重,然後在她的電影裡將貓王醜化成觀眾無法忍受的反派。
蘇菲亞的選擇是平實地呈現事實,提供給觀眾這兩人之間的相處情境。於是《貓王與我》最重要的描繪,是它並不避諱貓王對十四歲普莉西拉出手的這一尷尬事實。電影在這個關鍵上做了很多描繪,包括普莉西拉父親對兩人關係所產生的尷尬與隱忍不滿,而觀眾同樣也看在眼裡,這在他們心裡自然會做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