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搖滾》與它歌頌的「下北系搖滾」:我們在孤獨裡搖滾,因搖滾而不孤獨
都說社團是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熱愛音樂的中學生,想要組成一團青春樂隊,應該是許多人的學生時代夢想。米津玄師是個反例,他的樂團夢在國中沒有實現,高中也沒有實現,一個人要從無到有組成樂團極其困難,高中畢業後這個夢想更難實現。這不是我們在萬千熱血音樂電影裡會看到的風景,卻是二〇一〇年代日本現實的狀況。
二〇二二年,一部電視動畫《孤獨搖滾!》在電視上播出,描述一名吉他技巧出色的女高中生後藤,她與米津一樣抱著組樂團的夢想,卻因為不擅與人交際而屢屢受挫……但她卻因為某個機緣而加入了樂團。後藤害怕觀眾的眼光、也沒有與他人合奏的經歷,這位恐懼人際關係的「社恐」(社交恐懼症)、「陰角」(陰沉消極角色)少女,要如何實現她的樂團夢?
《孤獨搖滾!》這部作品比它的主人翁後藤更快實現夢想,它在播映期間已經迅速累積大量口碑,插曲在YouTube上播映次數迅速突破千萬,在日本Prime Music排行榜持續待在十名以內……《孤獨搖滾!》確實走紅了,但是,它的火紅並非單純來自美少女元素,而是來自大量的共感:熱愛下北澤搖滾文化的粉絲深深感到認同;有著上台恐懼症的觀眾紛紛在網上表達他們與後藤擁有相同的恐懼;而對於那些曾經不知該如何找到同好、感嘆組團世界難的「孤獨」樂手們,《孤獨搖滾!》讓他們從頭點頭到尾——也許米津玄師也是流淚按讚的一員。
美少女們並非未曾在動畫世界裡舉起電音吉他:二〇〇九年,動畫《K-ON!輕音部》裡就有五位美少女組成一支樂團。《K-ON!輕音部》大受歡迎,一樣引發社會話題。但《孤獨搖滾!》與《K-ON!輕音部》明顯不同,比起標榜「萌元素」與「搖滾」結合的《K-ON!輕音部》,《孤獨搖滾!》紮根的是更寫實的日本搖滾音樂脈絡,它要引發觀眾的情緒並非萌感,而是共感——《孤獨搖滾!》是為了曾經體驗過二〇〇〇年代下北澤搖滾(稱為下北系吉他搖滾)時代風華的觀眾而生。
《孤獨搖滾!》漫畫原作者濱路晶,並不諱言自己是下北系吉他搖滾代表團「亞細亞功夫世代」(ASIAN KUNG-FU GENERATION)的粉絲。亞細亞功夫世代的團員有四位,《孤獨搖滾!》裡後藤的樂團「團結Band」也有四位成員,而且她們的姓氏都來自亞細亞功夫世代的團員;生日也是亞細亞功夫世代團員的生日日期重新排列組合;
《孤獨搖滾!》動畫每一回的標題都來自亞細亞功夫世代的歌曲,甚至一些角色性格直接取用自亞細亞功夫世代歌詞的含意——亞細亞功夫世代名曲《滾動的岩石、早晨將會降臨到你身邊》裡的歌詞寫著,「我無法成為演員或電影明星,我甚至也無法在你面前完美露出笑容,我真是無計可施……」
這幾乎就是在描述恐懼人際關係的主角後藤一里。
《孤獨搖滾!》並非僅是將作者的愛團做為作品設定的典故,《孤獨搖滾!》著實地以戲劇形式描繪著下北系吉他搖滾的歷史:
是什麼歷史?請見本期二月份的《聯合文學》。感謝雜誌邀稿,大王不但寫了我對《孤獨搖滾!》的想法、以及下北澤系搖滾的歷史,還寫了我私心喜愛的幾個下北系搖滾樂團。《孤獨搖滾!》的走紅,算是再度推波助瀾了下北系搖滾,當然,當年的幾個代表性樂團,如今仍然活躍於樂壇上,但是因為這次動畫的助攻,許多「英年早逝」的樂團又獲得注目(例如大王私心熱愛的benzo),而且,許多動畫迷紛紛來到下北澤的pub或酒吧,體會這裡的live熱情,這才是對下北系搖滾而言最有意義的致敬:
下北系搖滾誕生自Live,茁壯於Live,它是需要群眾怒吼與樂團臨場反應才能催生的音樂類型,在那熱熱的小場子裡,沒有人會孤獨,我們可以盡情大叫、大笑與流淚,這是下北系搖滾對世界的貢獻。
※聯合文學 2月號/2024 第472期「下北澤・澀谷・高圓寺・阿佐谷的東京文青考察」
請來這裡購買: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