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是哪八部?金庸與佛學的淵源:金庸手抄佛經真跡首度公開
我國中時第一次接觸金庸,第一套看的金庸小說是《天龍八部》。為什麼選擇《天龍八部》?有兩個原因:1982年港劇版飾演段譽的湯鎮業,盛世美顏太驚人;第二個原因是書名太難懂……《天龍八部》究竟是哪八部?龍在哪裡?
很後來才知道,《天龍八部》的書名原來來自佛經,這八部分別指的是: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據稱金庸是用這八部來影射書中八個角色……但說實話,如果你熟悉CLAMP的《聖傳》,那你會同意我:《聖傳》比《天龍八部》還要《天龍八部》,它真的有阿修羅與夜叉等八個角色。
但我在更後來才知道,金庸與佛學的淵源,不只在書名上致敬佛經而已。
金庸從小就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法華經》,但這並不代表他從小皈依佛門。從他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書劍恩仇錄》的1955年開始,至他1969年最後一套武俠小說連載《越女劍》止的這將近十五年間,佛法是他創作中的重要元素:《九陰真經》作者原本是達摩、金毛獅王謝遜日夜在少林寺地牢裡聽聞《金剛經》,遂頓悟而放下我執;虛竹在冰窖裡,用《入道四行經》辯贏天山童姥。
但這些引經據典,是來自金庸的文學創意,將佛經的大乘妙法,轉化為不世出的絕代武功。金庸真正深入了解、虔信佛法,是因為1976年的喪子悲劇。
金庸放下武俠之筆將近六年後的1976年10月,金庸長子查傳俠在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父親痛不欲生,一度也想輕生。這位大作家對生死之謎產生了巨大疑惑,西方宗教無法回答他對生死觀的疑問,金庸轉向了他最熟悉卻又陌生的佛教,在閱讀《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原始佛經》之後,他理解了佛教的中心教義,因此產生了信念,終究讓他進入到放下一切的「大歡喜」境界。
從這個脈絡,金庸先生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有佛緣之人。他幼時的薰陶過程,讓他在三十多歲起,將佛教理念融入到武俠創作中。而到了五十多歲時,又因喪子之痛而真正深入佛法。可以說,這些武俠小說,並不是他鑽研佛法後的心得作品。但反過來看,《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等等小說裡,卻又隱含著某些與佛法相通的道理。金庸自己也自承過:
「……寫《俠客行》時,於佛經全無認識之可言,《金剛經》也是在去年十一月間才開始誦讀全經,對般若學和中觀的修學,更是今年春夏間之事。此中因緣,殊不可解。」
這些作品裡有大量偏執的角色,這些偏執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劫難。《俠客行》裡梅芳姑因愛生恨、《天龍八部》裡丐幫馬夫人因喬峰對她的美貌不屑一顧,竟然因此佈下誅滅這位丐幫大將的奸計;《神鵰俠侶》李莫愁因情人移情別戀,竟然變成血洗江湖的女魔頭,死前仍吟念「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她為情而瘋、為情成魔、最終死前仍是無法脫離情孽的掌控。
但另一面,也有像是南帝段智興這樣的角色,即便敵人歐陽鋒畫了一幅「割肉餵鷹」圖,誘使他消耗內功為人療傷。但即便理解其中因由,南帝仍然願意犧牲自己,化解他與瑛姑和歐陽鋒之間的難解冤仇。蕭遠山與慕容博相殺一生,舊仇新恨逼得他們誓要毀滅對方,但他們最終雙雙放下仇恨,看破紅塵,不再沾染世事。
上週日是金庸的生日,今年是這位武俠小說大師的百年誕辰,遠流出版了金庸本人手抄佛經真跡的《金庸墨蹟》一書,全書六十八頁,是金庸先生親筆抄寫的經文偈句,包括《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華嚴經偈頌觀無量壽經》等四部。這本紀念價值極高的《金庸墨蹟》,現在透過嘖嘖募資中,募資活動到3/31結束,限量售完不再版,提供給諸君參考。